欢迎光临科创云超市官网!

杂交水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杂交水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四川省常年种植水稻2800万亩左右,其中杂交稻占90%以上。针对四川稻米品质普遍表现较差(特别是整精米率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高)、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重大问题。从1998年以来,在20余项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资助下,系统深入开展了杂交水稻品种鉴选新方法、优质稻生产的区域布局、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形成的优质丰产高效技术在确保获得较高稻谷产量前提下,能大幅度改善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稻米商品率和种稻经济效益,以促进我省水稻生产优质与高产协同提高。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0年4月,经省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认为:该技术成熟度高,应用面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创新的关键品质检测技术适用性强, 品种选择、密肥运筹、干燥技术的区域针对性强,栽秧密度低、施氮量少,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效果好。结束了四川不能生产好米的历史。 2010~2019年,利用“两模式、三统一、四结合”推广机制,通过“科-产-企”水稻循环产业链推广新模式,在四川省内近30个水稻重点县(区)建立了关键技术核心区与示范片大面积推广,深受当地农户欢迎,累计推广面积达3858.4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0~2019年,该技术示范区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组织下,先后通过专家现场验收产量24次,杂交中稻产量变幅622.7~770.2 kg/亩,平均亩产698.3kg,比非示范区增产10%以上。连续8年分别在泸县进行本技术与传统栽培(CK)同田对比试验,平均产量比CK增产6.92%,整精米率提高10.39%,垩白粒率下降8.77%,纹枯病情指数降低10.52%,稻米整体品质可提高1个等级以上,达国标1级和2级示范面积在15%以上。泸县示范区超高产田、核心区、示范区,经专家现场验收,平均亩产量分别为748.65、692.02、633.48 kg,分别比全县平均产量水平增产28.55%、18.82%、8.77%。近10年在四川省累计推广3858.4万亩,其中2017-2019年推广1557.9万亩。平均亩产610.98kg,增产稻谷总量332.3万吨,平均增产稻谷90.86kg/亩、新增纯收入收206.1元/亩,新增效益79.53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优质杂交稻品种鉴选方法、生态布局及优化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果,于2020年申报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目前初评为三等奖,等待进一步公示。

技术要点:

通过项目一系的试验研究认为,影响稻米品质的由大到小的前4个因素依次为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技术与土壤类型。因此,在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中,首先要选用优质稻品种,其次是搞好生态布局,最后通过栽培措施进行调节。 (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应用创新的优质稻品质鉴选方法,筛选出了适宜于我省特别是川南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品种用于大面积推广。如川香优6203、宜香优800、旌优127、宜香4245、内5优317、宜香2115、天优华占、德优4727、内6优107、内6优103、福农优华珍、川康优6107等杂交中稻。 (二)搞好优质稻生态布局 就四川稻区总体而言,选择海拔较高和经度较低的种植区域有利于生产优质稻谷。 1适宜土壤类型 适宜优质稻生产的土壤有灰棕紫泥土、灰色冲积土、紫色冲积土、红棕紫泥土4类土壤。 2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pH值7左右、有效钾和有效氮含量较高的土壤,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3优质稻生态区域 四川稻优质稻生态区如图所示。 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 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 不适宜区: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 (三)本田技术 1优质稻适宜区 主要为海拔450~800米地区,重点任务是提高产量,在选用优质稻品种基础上,按当地常年水稻高产栽培播种期培育壮秧,关键技术: 移栽叶龄:5~7叶的中大苗; 移栽密度:26.5~30cm×16.5~20cm,海拔越高移栽密度越大,每穴栽双株; 肥料运筹:施纯氮9-12公斤/亩,磷钾肥按N︰P2O5︰K2O=1︰0.5︰0.8配施,其中磷、钾作底肥一次施用,氮按“底肥︰蘖肥︰穗肥=5︰2︰3”施用。 2非优质稻区 主要为200~400米地区,主攻目标是改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按当地常年水稻高产栽培播种期培育中苗秧,关键技术: 品种选择:选用穗粒数190-205粒的中大穗优质杂交品种; 移栽叶龄:4.5~5.0叶的中苗秧; 移栽密度:26.5~30cm×20cm,每穴栽双株; 肥料运筹:施纯氮8~10公斤/亩,磷钾肥按N︰P2O5︰K2O=1︰0.5︰0.8配施,其中磷、钾作底肥一次施用,氮按“底肥︰粒肥=7.5︰2.5”施用,粒肥(y)可通过测剑叶SPAD值(y)确定施用量(y = -30.80x + 1340.9),当SPAD值高于43.5时则无需施肥。 (四)干燥技术 晒坝:在各农户分散用晒坝滩晒时,以每平方米6-8公斤鲜谷,籽粒水分含量14%左右,收库储藏,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 烘干:集中烘干到籽粒水分含量14.5%左右,再存放3-5天后加工,能显著提高整精米率;

适宜区域:本技术适用于四川省水稻种植区。

注意事项:该技术具有显著的提质丰产增效特点,要因地制宜与农艺、农机融合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将是示范推广中主要注意事项。

支撑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联系人:联系地址:四川省德阳市玉泉路508号; 邮政编码:618000; 联系人:张涛 联系电话:18090727239 电子信箱:yszht@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四川省2021年主推技术

我要发布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