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技术领域:种植业-粮油作物
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 云南耕地土壤贫瘠,小麦生产普遍存在施肥不当,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用量偏低,特别是钾肥,导致养分利用率低,肥料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且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严重制约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地形、气候复杂,小麦生产上有害生物如锈病、白粉病、蚜虫及麦田杂草发生严重,农药重施及滥用普遍,造成资源浪费、药效低下,且严重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影响人类健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人群。为解决以上生产问题,本技术集成应用多项技术,以推广应用养分高效利用且抗病虫小麦品种为基础,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用,并协同应用基于测土配方的专家推荐施肥,前作秸秆还田或增施农家肥或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基于疫情监测、掌握防治适期的有害生物的精准绿色防控,从而达到化肥农药的减施增效。在栽培管理上实现轻简化,即小麦播种时,整个生长期所需肥料一次性基施,在小麦成株期如多种有害生物及气象灾害并发时,实施“一喷多防”,以节省人力投入。即集成“养分高效利用且抗病虫品种+专家推荐施肥+化肥有机替代+种肥同施+有害生物的精准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达到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小麦增产增效、栽培技术轻简化的“两减两增一轻”的目的。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已形成生产技术规程,自2018年以来,已在曲靖和楚雄等地进行大面积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达42.71万亩,辐射面积102.62万亩,示范区实现了化肥减量20%~67%,农药减量30%~50%,小麦增产4.2%~11.1%,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促进了云南小麦生产绿色高效发展。2018-2021年,化肥农药减施增产增效措施多次列入云南省、州市和县的农业生产指导意见,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为我省农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食品牌”,建设生态文明作贡献。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可实现化肥减量20%以上,农药减量30%~50%,小麦平均增产5%。使用该技术,每亩可节约化肥成本约25元,节约农药成本12元,节约农事成本150元,可实现小麦亩增产值217元。示范区总共42.71万亩,增产效益达9150万元,减药效益506万元,总效益达9656万元。由于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小麦制品口感更好、更健康,食用品质得到了提升。
技术要点:
本技术的核心技术是推广应用养分高效利用及抗病虫小麦品种,从源头上达到肥料和农药的较少投入。配套技术是:基于测土配方的专家推荐施肥;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翻地,利用前作秸秆粉碎全量还田,若无条件秸秆还田,可增施农家肥或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小麦生长期内,定期对有害生物进行疫情监测,掌握最佳防治适期,即当疫情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高效环保药剂进行精准绿色防控,实现化肥农药的减施增效。在栽培管理上实现轻简化,小麦播种时,实施种肥同施,整个生长期所需肥料做一次性基施。在小麦成株期如多种有害生物及气象灾害并发时,实施“一喷多防”,以节省人力投入。即集成“养分高效利用且抗病虫品种+专家推荐施肥+化肥有机替代+种肥同施+有害生物的精准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协同运用,达到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农药减施、小麦增产增效、栽培技术轻简化,即“两减两增一轻”目的。
适宜区域:云南省各主要麦区。
注意事项:(一)秸秆还田 前作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至10厘米以下,深翻还田,深度在20厘米即小麦耕作层以下,以免影响小麦出苗。若不能做到秸秆还田,可用农家肥按每亩2吨施入,或按等效的有机肥替代推荐施肥20%的化肥。 (二)杂草防除 对麦田杂草,最佳防治时期是冬前苗期,应在11月进行,达到最佳效果。 (三)病虫害防治 对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必须掌握防治指标,具体为条锈病病叶率达1%、叶锈病和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蚜虫穗期百株蚜量达1000头,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进行精准防控,并优先采用绿色环保药剂。
支撑单位: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联系人: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联系地址: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2238号 邮政编码:650205 联系人:李明菊 联系电话:13619692088 电子邮箱:lily69618@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备注信息:云南省2021年主推技术